書鄉夢影之十九

楊剛的夢

跟她的兄長羊棗(楊潮)一樣,楊剛(1905~1957)是中國現代的名記者。抗日戰爭時期,她與彭子岡、浦熙修、戈揚等,被譽為大後方的「四大名旦」,是新聞界響噹噹的人物。其實,她在文學運動及編寫界也相當觸目:

一九三O年,楊剛與謝冰瑩、潘漠華、孫席珍等發起成立北方「左聯」;一九三三年應愛德格‧斯諾的邀請,與蕭乾共同協助斯諾編譯中國現代短篇小說選《活的中國》;一九三九年到香港接替蕭乾任《大公報》文藝副刊主編……在在都顯示出她記者生涯以外的文學熱忱。楊剛寫過小說《桓秀外傳》,長詩《我站在地球中央》,當然,最出色的還是老本行的散文通訊《沸騰的夢》、《東南行》和《美國札記》。

《沸騰的夢》(上海美商好華圖書公司,1939)是本三十二開八十頁的小書,內收二十篇通訊式散文,約寫於一九三七至三八年間。其時楊剛先居於北平,七七事變後移至上海,不久,上海亦陷於敵手。楊剛畢業於燕京大學,曾到美國哈佛留學,浸過「鹹水」,是個見多識廣、熱血沸騰的新女性,眼見同胞忍痛在敵人的鐵蹄下偷生,愾憤難平,提起筆來,以抒情的筆調,把這兩個城市的悲痛宣泄出來。她熱愛國家民族,時常為美好的將來編織美夢,夢想着終有一日成真!

楊蔭深的《哭與笑》

以《中國文學史大綱》為大家熟悉的文學史家楊蔭深(1908~1989),原名楊德恩,浙江鄞縣人。在浙江省立第四中學讀書時,受老師朱自清、劉延陵影響,熱愛文學,與同學組織文學團體「飛蛾社」,出版《飛蛾》雜誌,開始從事創作。後來雖然轉向學習繪畫,並加入文學史研究行列,但他仍不忘創作,寫過劇本《一陣狂風》、《磐石和蒲葦》,小說《少年英雄》、《曼娜》和《哭與笑》。

《哭與笑》(上海現代書局,1930)是他的長篇小說,三十二開本,一四九頁,初版一五OO冊,書前有他的友人王少遊寫的序,說楊蔭深是熱情而寂寞的人,因沒有人了解他,「他真是傷感極了,他想用比較顯然的來表示自己,於是他又大膽地寫成了這本《哭與笑》了」。(〈序〉頁2)

《哭與笑》寫的是兩男一女的三角戀愛故事,雖不至如張資平或章衣萍般搶手,也印過兩版。我藏的這本,是一九三二年十一月的再版,印數由一五O一至二五OO,內容與初版無異,但封面卻改得更漂亮了。

楊鍾健《去國的悲哀》

陝西華縣人楊鍾健(1897~1979),是世界著名的古生物學家和地質學家,他一九二七年在德國慕尼克大學地質系,以《中國北方齧齒類化石》研究得博士學位,其最為膾炙人口的工作,是一九二八年主持周口店「北京猿人」的發掘工作,是中國古脊椎動物學的奠基人。

楊鍾健熱愛旅遊,一九二三年去德國留學,途經上海、香港及東南亞各地;回程又遍遊歐洲各國大城市,取道俄羅斯返國後,以學者的視角,把五年來在歐亞各地所見所聞及生活實況,寫成《去國的悲哀》(北平平社,1929)。這本厚達二百五十多頁,超過八十年老齡的毛邊本,除了以散文、日記和小說形式寫成的文章外,難得的是還附十八幅照片,除了一般風物外,還有印刷清晰的「地文」考察照,至為難得!

旅遊、考察的記錄應該是件高興的事,何以書名是《去國的悲哀》?原來楊鍾健去國的那幾年(一九二三至二八),家中發生了若干不幸,他在書前的〈給他們〉說:

……當我初回,就連遭了家財被搶,家室被焚,二叔被害,和我的煥月病亡等不幸。今竟於本年除夕前一日,慈父又舍我而去世。謹誌于卷首,以示不忘他們?

生逢亂世,可悲之事甚多,書名反映了學人感性的一面。

漂泊的旅人艾蕪



一直以來,四川人艾蕪的名字,很多時都和他的老同學沙汀同時出現。一九三一年他們在上海同住一起,曾聯名寫信給魯迅,請教有關小說題材的問題,並得到魯迅回信指導,加強了他們寫作的信心,各自埋首創作,均成為名家。

原名湯道耕的艾蕪(1904~1992)是位漂泊的旅人,他一九二五年由四川漂泊到雲南,再轉到緬甸,在紅十字會內當過雜役,也做過挑夫,直到一九三一年才回到上海定居。長期生活於社會低下層,豐富了他的生活經驗;到處漂泊,擴闊了他的視野,這位自稱長期「把墨水瓶掛在頸上」隨時寫作的旅人,把他的所見所聞寫了《漂泊雜記》、《南行記》、《南行記續篇》……

艾蕪的《荒地》初版於一九四二年的桂林,土紙本。我的那本已被蛀超過五成,無法捧讀,只能封於膠袋內作文物。如今大家見到的這本,是一九四九年,上海文化供應社的新版,書分四輯,二四O頁,收〈某城紀事〉、〈荒地〉、〈鄉下的宴會〉、〈散兵〉……等十三個短篇。

艾蕪在序言中說他特別喜歡〈荒地〉,因為他經常見到那些長着紛亂的茅草、荊棘,充滿愁慘、憂鬱的荒地,他要把這些荒地的景色寫出來,給遭受到更大苦痛的人生活下去的勇氣。

鄭定文似流星閃過

鄭定文(1923~1945)一九四四年在上海《萬象》月刊上發表短篇小說〈大姊〉和〈魘〉後頗受重視,其後他陸續發表了多篇小說,成為文壇上的新星,被視為最有前途的新人,可惜大家還未認清他的臉目,鄭定文已於一九四五年中遇溺,似劃過長空的流星殞落了。

鄭定文逝世後,他的好友魏尚均整理他發表過的作品〈小學教師〉、〈小職員日記〉、〈考試的故事〉、〈被擯棄的〉、〈凍死的人〉……等十二篇,並寫了附錄〈記達君〉(鄭定文原名蔡達君),交給並不認識的巴金。巴金讀後,覺得鄭定文這些小說「貫串着似淡而實深的哀愁」,感人甚深,便把它們定名《大姊》(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,1948) 作為《文學叢刊》之一出版了。如今大家所見的,則是台北成文出版社於一九八O年出版的重印本。

鄭定文是浙江寧波人,一九四二年畢業於上海麥倫中學,因家境貧窮無法升學,只好留校當庶務員謀生。他熱愛文學,工餘寫文章抒發內心的鬱悶,他的小說擅寫低下層市民的生活,代表作〈大姊〉和〈魘〉以他的家人和生活在同一條陋巷的鄰人為題材,這裡有刻苦而無法謀生的貧民,有出賣靈魂的「人牛」,有吸鴉片自甘墮落的貧病青年……是上海貧民窟的寫照。

鄭拾風的《飄零》

鄭拾風(1920~1996)原名鄭時學,四川資中人,是位老報人,曾任職江西《開平報》、桂林《力報》、重慶《新民報》、《南京晚報》、《南京人報》……等報之編輯、主筆至總編輯。除了報刊文章,他曾出過雜文集《彎弓集》、《百喻經新解》及長篇小說《飄零》。姜德明在《書葉叢話》(北京圖書館,2004)中談及此書時,說它由桂林華華書店在一九四三年九月出過一版,後來又於一九四八年的十月在上海另印一次,而他所藏的即為後者。

如今大家所見的《飄零》,卻是姜德明所提兩個版本之間,出版於一九四五年三月的重慶版。此書為三十二開一四一頁的土紙本,約七萬字,故事寫一九三O至四O年代一名年輕婦女張琪芳的不幸遭遇:她上中學時原本與表兄相戀,不幸竟為當地的軍閥強據為姨太太,迅即又把她拋棄。 琪芳因受冷落而戀上副官,卻被官僚丈夫趕出家庭,以為可以回到老家生活,豈料父母也以她有辱家門而不收留……。

《飄零》書前有〈自序〉說明此書的創作動機:鄭拾風看到當年的婦女地位卑微,大部分都生活在「非人」的境況裡,每次聽到或看到婦女受欺壓的故事,便產生「憐香惜玉」之心,在決意抱不平的心意下動筆……但,今天的情況好轉了多少?

錢杏邨和他的《義塚》

原名錢德富的安徽蕪湖人錢杏邨(1900~1977)是現代著名的多面手學者,他既擅長現代文學批評,又精於文學史,還攪創作,寫過不少劇本、散文和小說,著作等身;重要的作品有《現代中國文學作家》、《中國新文壇秘錄》、《中國新文學運動史資料》、《小說閒談》等。他的筆名甚多:阿英、錢謙吾、張若英、阮無名、鷹隼、魏如晦……都是他常用的。

一九六O年代我初接觸中國三十年代文學時,手邊有一份由前輩推薦的「名家與作品」名單,此中就有錢杏邨的短篇小說集《義塚》,可惜此書出版年代久遠,非常難得,一直未有機會讀到。直到四十多年後的今天,才從拍賣網站上搶到一冊。

《義塚》(上海亞東圖書館,1928)是一百八十頁的毛邊本,收〈石膏像〉、〈義塚〉、〈窮人的苦惱〉、〈貧民窟日記〉……等九個短篇,此中大部分都是寫一九二O年代,貧窮青年在新時代中苦苦掙扎的哀痛:〈石膏像〉寫年輕的藝術家熱愛石膏像,卻沒有錢購買,慨嘆「藝術是有錢人的玩意」。他特別喜愛的〈義塚〉,寫窮教師死無葬身之地的悲哀……。

讀《義塚》後我略覺失望,錢杏邨的小說過度重視揭露社會的黑暗面,僅達到故事叙述的層面和情節的交代,而忽略了寫作技巧,視之為五四後傑出的作品,是有點過譽了!

穗青《脫韁的馬》



茅盾一九四O年代中,在以群的協助下編過一套《新綠叢輯》,專為新進的作家出書,僅出四種。此中特別值得談談的,是穗青《脫韁的馬》和郁茹《遙遠的愛》兩個中篇。

《脫韁的馬》(重慶自强出版社,1943)約五萬字,我這本是一九四六年上海的第三版,除了故事本身,還有茅盾的〈新綠叢輯旨趣〉、〈關於《脫韁的馬》〉、姚雪垠的〈《脫韁的馬》讀後〉和以群的〈評《脫韁的馬》〉。

故事說青年農民慶根被抽壯丁去抗日,兩年後他請假回鄉探親時被父母勸留,卻為地主及村長誣為逃兵。慶根不想家人受連累,終於狠心離家再上征途。

故事雖然簡單,茅盾認為它在描寫慶根心理的變化很到家,文筆生動而簡潔,是本不可多得的傑作。姚雪垠和以群均給予好評,劉西渭在他的〈三個中篇〉(見《咀華二集》)中,更盛讚《脫韁的馬》足可媲美名家的作品。

《脫韁的馬》出版後大獲好評,非常暢銷,還由香港永華電影公司改編成電影《山河淚》,由吳祖光導演,陶金和白楊主演,在一九四八年上畫。建國後《脫韁的馬》(作家出版社,1955)也出過一版,還加進了同時期寫作的〈在火車站上〉、〈歸來〉、〈草原夜話〉等三篇和作者的後記。

郁茹《遙遠的愛》


《遙遠的愛》香港版


《新綠叢輯》之二──《遙遠的愛》作者郁茹(1921~),原名錢玉如,浙江諸暨人,戰時在重慶協助茅盾編《文藝陣地》。她得以群鼓勵寫了這個中篇,而書名《遙遠的愛》和筆名「郁茹」,則是茅盾為她起的。她在建國前還寫過一本短篇小說集《龍頭山下》(上海群益出版社,1949)。

《遙遠的愛》(重慶自强出版社,1944)有一六一頁,我的這本是一九四九年的第九版,銷量相當不錯。書內除了正文,也有茅盾的〈關於《遙遠的愛》〉和以群的〈校後記〉,還加上郁茹自己的〈再版題記〉。

故事寫新女性羅維娜奮鬥成長的經歷:抗戰爆發後,羅維娜憤而離開歧視女性的舊社會,參加學生宣傳隊,後來更投身婦女工作,緊追不停轉變的時代,以不斷進取的精神,為懦弱的婦女謀幸福。在這裡我們看到「娜拉」故事的延續,茅盾說:

二十多年前的「娜拉」,從禮教的圈子,從「傀儡家庭」中,挺身出走,要做一個「堂堂的人」;現今的「羅維娜」,則要從狹的自私的愛的圈子,從舒適的然而使人麻痺的生活環境中,掉臂而去,……去在民族解放鬥爭的最前線貢獻她的一分力量。

而這種昇華,正是《遙遠的愛》成功之處!

麗尼的《江之歌》

麗尼(1909~1968)原名郭安仁,湖北孝感人,曾加入「左聯」,是一九三O年代著名的散文家和翻譯家,他譯過《貴族之家》、《前夜》……等近十種外國文學作品。一九三五年麗尼與巴金創辦文化生活出版社,出版了現代文學史上最重要的《文學叢刊》凡一六O冊,麗尼自己的散文集《黃昏之獻》(1935)、《鷹之歌》(1936)、《白夜》(1937)均收入此叢刊。

麗尼唯一非由「文化生活」出版的散文集,是他的第一本書《江之歌》(上海天馬書店,1935)。此書為三十二開本六十二頁,收〈江之歌〉、〈夜店〉、〈鬧市〉、〈我們全都做了一隻青蠅〉、〈惡夢〉、〈來到海濱〉等六篇,此書為尹庚主編的《天馬叢書》之二十九。

尹庚編的這套《天馬叢書》,大多是六十多頁的小書,不多見。據書後的書目所見,共三十九種,可惜此書目只列第十六至三十九種,而不見前面的十五種。書目前有「創作之部」字樣,詩、散文、小說和戲劇都有,聶紺弩的《邂逅》、吳奚如的《葉伯》、蒲風的《生活》、悄吟的《夜風》、周文的《投水》、白曙的《雪天》和葉紫的《行軍》等,都是較罕見的。

翻查上海圖書館編的《中國近代現代叢書目錄》(香港商務,1980)知《天馬叢書》前十五種,是《拉丁化概論》、《蘇聯作家的創作經驗》……等非創作類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