書鄉夢影之二十二

《谷雨文藝月刊》

黃俊東從澳洲返港,贈我一冊《谷雨文藝月刊》,在刊內空白處用毛筆題辭,說《谷雨》是一九四O年代最難蒐集的廣東文藝舊雜誌,還說它內容充實,很能反映廣州戰後文壇的水平。

翻了幾本現代文學辭典,只找到一九四一年,丁玲、艾青等在延安成立「谷雨社」所出版的《谷雨》雙月刊,而沒有《谷雨文藝月刊》。後來從零碎的資料得知,廣州出版的《谷雨文藝月刊》於一九四七、四八年間,約出過五期。

如今大家見到的一九四七年九月號《谷雨文藝月刊》是創刊號,三十二開,二十八頁,用極粗糙的新聞紙印製,目錄就排在封面的右下方,可惜用了淡灰色,經過六十多年歲月的洗禮,已褪至幾乎看不見了。

《谷雨文藝月刊》是詩、散文、小說、木刻和理論的小冊子,由廣州惠愛西路的「谷雨文藝雜誌社」出版,氾美、葩蕾和畢彥三位主編。薄薄的月刊中,沒有創刊詞,氾美的詩《種子的出土》排在首頁:「谷雨/是播種的季節,/然而老天卻吝嗇着雨……/新的伊甸已有了『人造雨』……」可視為他們創刊的理念:希望趁天氣好,勤播種,得大豐收。所刊二十篇文中,只有寫《詩人與詩》的曾卓是大家熟悉的詩人,三位編者和錦釗、艾魯、康歌、周箎、耳氏……等,大抵都是當時的文藝青年吧!

《中學生》紀念號



《中學生》是現代著名的學生期刊,由上海開明書店於一九三O年一月創刊,最初的編輯是夏丏尊、章錫琛、豐子愷和顧均正四人,後來任職最長的是葉聖陶和顧均正。《中學生》是以一般中學生作對象的綜合性月刊,出至第七十六期因「八一三」戰禍停刊;一九三九年在桂林復刊,曾改為十六開的半月刊,又重新編號,至戰後遷回上海,回復大三十二開月刊,期號合併,一直出到總第二四二期,終於畫上了句號。

如今大家所見,出版於一九四八年六月的《中學生》第二OO期,有一O四頁,花了近二十頁辦《二百期紀念特輯》,由葉聖陶、顧均正、傅彬然及徐調孚四位在任編輯撰文,講述《中學生》創辦之理念及歷史,對關心《中學生》演變的讀者裨益不少。 本期《中學生》,除了專輯,還有宦鄉、戈寶權、李廣田、周振甫等人的文章。

此中特別值得一提的,是轉載自《觀察》雜誌第四卷第十一期,何孝達的〈學生是怎樣吃飯的?〉,這是篇約千字的短文,沒有甚特別,難得的是何孝達本人,他即是香港著名詩人何達(1915~1994)。一九七O年代我在灣仔開二樓書店,何達常來,紅上衣、白短褲,運動家造型配烏黑油光的曲長髮,臉上常掛笑容……如在昨日,惜他已作古十多年了!

《六藝》有兩種

一九四O年代的上海,流行出接近方形(14.5x18cm)的三十二開本期刊,像《萬象》、《春秋》、《幸福》和《茶話》等都是。這些期刊大多是綜合性刊物,它們都同樣有個特點:文藝性很濃,以大量篇幅刊出文藝作品和木刻、攝影、繪畫等藝術,予人的印象是很文藝的。

如今大家見到的《六藝》是這些期刊中比較少見的,由上海六藝出版社出版,文匯書報社總經銷,康丹主編,都不是著名的人物,有趣的是它的發行人叫「穆時傑」,《六藝》創刊於一九四五年二月,出至一九四六年四月終刊,僅出六期,當時穆時英早已被暗殺,「穆時傑」當然不會是他的化名。

我這樣說事出有因:近讀周楞伽《傷逝與談往》(黑龍江人民,1998) 中的〈三文人的會晤〉,文中有「穆時英、葉靈鳳、姚蘇鳳等出版《六藝》」(頁189)句子,令我愕然,後來翻查資料,才知道周楞伽所說的《六藝》是另一種期刊,出版於一九三六年,僅出三期,兩種《六藝》絕對不可混淆。

我手邊的這期《六藝》,是一九四五年五月第三期的《短篇小說專號》,一九五頁,除了一貫的娛樂趣味外,十篇小說中,四篇翻譯六篇創作,由呂白華、丁諦、周楞伽、呂白悠、谷正櫆和郭朋執筆,都是戰後上海文壇的名家。

僅出四期的《文學界》

我搜尋民國舊書初期不喜歡藏期刊,總覺得期刊的冊數多,難以收齊,意義不大,即使能收齊,書房也沒有空位存放。後來發覺這是錯誤的觀念,原來有很多期刊都只能支持三幾期,只要肯付出金錢和時間,要收藏的難度也不太高,像葉紫的《無名文藝月刊》只出一期,范泉的《作品》和魏荒弩的《詩文學》都只出兩期,魏金枝的《文壇》僅出三期,都曾進藏過。

如今大家見到的這種《文學界》,是一九三O年加入「左聯」的上海人邱韻鐸(1907~1992),以筆名周淵主編的大型文學月刊,大三十二開本,近二百頁,一九三六年六月創刊,到九月終刊,亦僅出四期而已。這本由上海文學界月刊社出版,天馬書店發行的月刊,其實是中國文藝家協會的會刊,幕後主持人是徐懋庸,刊登各類型文學作品的純文學刊物,尤其重視小說創作和文學理論。《文學界》雖然只出了四期,但它也組織了有關「國防文學」和「高爾基逝世紀念」的特輯。經常在這裡發表作品的有郭沫若、茅盾、鄭伯奇、周揚、艾蕪、魏金枝、羅烽、舒群、荒煤、麗尼……等人。

特別要提到的,在這本第二期中,有由茅盾交《文學界》發表魯迅的《論現在我們的文學運動》,此文為魯迅一九三六年六月病中答訪問者的筆錄,是當年重要的論文。

范泉的《文藝春秋》

由范泉(1916~2000)主編,永祥印書館出版的《文藝春秋》,是上海一九四O年代非常重要的文學期刊,自一九四四年十月創刊,出至一九四九年四月的第八卷三期停刊,共出四十四期,跨越五年,是當時難得一見的長壽文學刊物。第一卷出版時,是以叢刊形式出現的,每期有獨立的書名:《兩年》、《星花》、《春雷》、《朝霞》和《黎明》。後來每六期一卷,每卷有劃一的封面設計。

《文藝春秋》是大三十二開本,每期約一百五十頁的大型期刊,無論在編排設計上都很出色,一九四O年代活躍於上海的名家端木蕻良、劉北氾、田濤、劉盛亞、王西彥、李白鳳、徐遲……均為該刊執筆。范泉極重視培育新人,像當年初學寫作的台灣作家歐坦生,即他在此發掘培養的。

范泉編雜誌很重視插圖,早期的《文藝春秋》每期均用一個作家作主題,把他的肖像、手迹、活動照片及作品構成小型專輯,我見過的有端木蕻良、臧克家、耿濟之、茅盾……,都組織得相當不錯。可惜好景不常,到一九四O年代後期,通貨膨脹急劇,紙價如直昇機,日日向上,《文藝春秋》為節流,第七卷減至一百頁,第八卷更減到五十頁,內容便見單薄,與最出色的第三、四卷比,遜色多了!

《文藝春秋副刊》

范泉一九四O年代在上海主編的《文藝春秋》月刊,是當年水平相當高的文學期刊。後來他還主編過一種《文藝春秋副刊》,是隨月刊贈送的。他在永祥印書館工作回憶的文章《一段受盡磨難的艱苦經歷》中,說此刊「專收短小精悍的文藝短評、回憶錄、人物志、雜記、書話、文壇瑣聞、文藝書訊、影評等,是以刊登中長篇文學作品為主的《文藝春秋》月刊的補充」。

《文藝春秋副刊》由一九四七年一月至三月共出三期,三十二開本,每期僅三十六頁,目錄即排在封面上,執筆者多為當時的名家。陳翔鶴連續三期寫了〈郁達夫回憶瑣記〉,靜遠寫了〈周作人二三事〉和〈追憶李堯林先生〉,黃裳寫〈李林先生紀念〉,黃伯思談何其芳、廢名,陳敬容懷《水星》、柯靈寫鄭定文、曉歌評路翎的《求愛》等,都是很有份量的文章。此外,還有戈寶權、方蘭汝、李何林、辛未艾、夏奈蒂等,均在此發表。

我最有興趣的,是晦庵(唐弢)的《書話》,以每篇二三百字的短文,寫了與十多本書有關故事,趣味盎然。三本《文藝春秋副刊》加起來才不過百頁,但,每次在舊書拍賣會上露面,總叫人搶到高價,除了本刊的文章極具份量外,看來會與現代書話鼻祖唐弢這幾篇最早的書話有關,因內地近年最受歡迎的散文就是「現代書話」。

《伉儷月刊》

《伉儷月刊》是一九四O年代後期,在上海出版的一種家庭雜誌,由吳好好主編,一九四六年六月創,出至一九四八年十月,共出二十九期,二十五開本,每期約一百頁。該刊封底內頁有〈投稿七件事〉,第一項即指出此刊以家庭實際生活為主,歡迎家庭問題、伉儷生活、戀愛、家政、育兒、風俗、小說、遊記、小品……等文章,一看即知專為家庭主婦而設。一九四O年代的上海是文化重鎮,這樣普通的期刊遍地皆是,雖有胡山源、周振甫等名家助陣,也不應為人注意,而它之所以給人留下印象,是因為連載了林淑華的《生死戀》。

《生死戀》由一九四六年十二月開始在《伉儷》上出現,大受歡迎,林淑華收到很多勉慰的讀者來信,周振甫、胡山源及劉釗等均撰文推介,周振甫認為作用自己親身的經歷配上真愛、真感情,混和著血淚,是一部能使人奮發向上的好書。劉釗則認為此書的文筆和情節比《浮生六記》有過之而無不及,編者吳好好還說他的幾位親友,是《生死戀》的忠實讀者,甚至等不到下一期《伉儷》的出版,特地趕到編輯部去看《生死戀》的小樣。

我手上所存幾本《伉儷》中,連載的《生死戀》都為前一任書主撕去,丟了雜誌而留下連載的小說,可見其受歡迎的程度。

一篇小說令雜誌留名,《生死戀》算是創舉!

謝冰瑩與《黃河》

《黃河》復刊第三期封面與第四期目錄

《黃河》是謝冰瑩(1906~2000) 一九四O年在西安創辦並主編的文藝月刊。

在網上搜尋有關謝冰瑩的資料,從台灣「五O年代文藝雜誌及作家影像資料庫」中讀到〈謝冰瑩年表〉,一九四O年欄只簡單的記着:應新中國文化書局之聘,赴西安主編《黃河》文藝月刊三年,後赴成都任教。

據手邊資料顯示:《黃河》一九四O年二月創刊,出至一九四四年四月的第五卷四期停刊,若謝冰瑩只編三年,後來的不知由誰接手?其實《黃河》在一九四八年三月曾復刊,再出六期,至八月謝冰瑩赴台師範大學任教才停刊,此事〈年表〉未提。

我存復刊號《黃河》第三、四號兩期,是十六開四十四頁,劣質新聞紙本,封面用紅藍雙色印刷,是刊載小說、散文、劇本、詩歌和文藝評論的月刊。謝冰瑩每期均有編後話,還請各地的文人寫「文藝通訊」,使當時交通不便的西安讀者,能了解北平、上海等大城市的文化現象。執筆者有謝冰瑩、張十方、張契渠、梁實秋、陸丹林、李朴園、趙景深、趙清閣、孫伏園、豐子愷等人。最有趣的是此復刊號為「西安新中國出版社」出版及發行,但主編謝冰瑩卻人在北平,「遙控主編」在今日是極平常的事,但在一九四八年就甚少見了!

大眾出版社

大眾出版社是一九四O年代後期上海一間小型出版社,他們在一九四七年七月至九月出過三期《巨型》月刊,第四期的稿件其實也準備好,還在第三期內作了預告,不知何故無聲無息的停刊了。不過,與文學有關的刊物突然死亡是司空見慣的事,也就見怪不怪了。

除了《巨型》,他們還出過一套《大眾文藝叢刊》和不屬於叢刊的文學創作:施濟美的《鳳儀園》和沈寂的《紅森林》。《大眾文藝叢刊》第一回的預告目錄有八種,但只出了石琪的《豹子酒》、蕭群的《鹽巴客》和田青的《買賣街》三種。

寫《買賣街》(上海大眾出版社,1947) 的田青原名陳永才,還有筆名賈用,是一九四O年代的上海小說家,常於《春秋》和《巨型》上發表作品。此書有一三八頁,收〈孤老頭和他的情人〉、〈從冬天到冬天〉、〈買賣街〉、〈畏縮〉、〈老朱的悲哀〉和〈戇大〉六個短篇。〈買賣街〉是書中最好的一篇,寫的是小城鎮中一條做買賣的小街二十年前後的變化。之前是做小買賣的碎石小街,後來街漂亮了,卻成了人肉市場。

大眾出版社的雜誌、叢書,編輯人都是沈寂,他一九四九年到香港,出版了施濟美的《莫愁巷》,用的是香港大眾出版社,可見這個出版社與沈寂的關係相當密切。

《綠的北國》

范泉(1916~2000)是現代着名的編輯家和作家,他編過的叢書及期刊超過二十種,其中最重要的是《文藝春秋》月刊,由一九四四至四九年,前後共出四十四期,是一九四O年代非常重要的文藝雜誌。其實他還寫兒童文學、小說和散文。他的處女集是《遼原文學彙刊》中的短篇童話《江水》,可惜書未出版即全燬於「八一三」砲火之中,只好把這本《綠的北國》(上海永祥印書館,1946)當作他的第一本書了。

《綠的北國》屬《文學新刊》之一,這套叢刊是范泉自己編的,出過好幾輯,水平不錯,在一九四O年代的上海文壇影響不少。 此書收散文三十篇,多是抒情的散文;范泉散文的命題多用單字或兩字詞,像〈秋雪〉、〈風沙〉、〈篝火〉、〈江水〉、〈春〉、〈橋〉、〈憶〉……,一看題目已知道他要寫的是甚麼,讀者有了心理準備,然後隨他進入詩境,品味優美的散文詩!我們讀到的,是他以純潔心靈唱出的歌!毛微昭說:

范泉的散文語言優美、寓意深刻,耐人咀嚼。尤其善於用象徵的手法,啟發人們對生活的思考。有的既充滿詩意,又帶有深刻的哲理,……曾給許多讀者,特別是年青的讀者以希望和信心,以温暖和力量。

可謂一語中的,點出了范泉散文的特點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