施方穆的《抗戰前後八十家佳作集》

《八十家佳作集》之九


《八十家佳作集》之十

一九三O年代的短篇小說選集中,當以趙家璧主編的《二十人所選短篇佳作集》(上海良友,一九三六)最為人樂道,此書由趙家璧邀請當代知名人士茅盾、蕭乾、靳以、沈從文、丁玲、巴金……等二十位名家共同編選,三十二開本,厚厚的九六七頁,精裝一巨冊,選了四十七家的小說凡五十六篇,囊括了一九三五至三六年我國文壇上的傑作,這些作品不僅能代表那一年,不僅能代表整個抗戰時期,即使要編一本《現代短篇小說選(一九一九~一九四九)》,很多還是會入選的,那是新文學史上極重要的一本選集。此書一九八二年花城出版社重印過,應該不難找,有興趣的讀者不妨到圖書館借閱。

比較少人知的,在中國現代文學的領域內,還有一本現代小說選集,無論作家和小說篇數都要較《二十人所選短篇佳作集》更多的,那就是施方穆的《抗戰前後八十家佳作集》。

施方穆是誰?

連李輝英也不知道!他說:

這是一個抗戰前後短篇小說,報告文學……的一個選集,編選者施方穆,出版者是香港德輔道的新流書店,初版本的出版年代是一九四七年九月。有沒有再版過,便不知道了。編選者的姓名,在當時的文壇上似未之見,有可能是名家的化名,也可能就是本名。(見〈抗戰前後〉,收在他的《三言兩語》中,頁五)

其實「施方穆」是施若霖(一九一七~二OO五?)的筆名之一,他用過的筆名還有霂長、秋長、白秋水和雲天等。施若霖是生於漢口,而長於上海的浙江鄞縣人,一九三六年開明中學畢業未幾,即進入文字生涯的行列,任胡山源的助手。一九三八年胡山源接手編《申報‧自由談》,他把一向協助自己工作的文藝青年施若霖也帶了進《申報》當副手。施若霖每天的工作是先把投給《自由談》的稿件讀一遍,選出合用的,交給胡山源過目,然後付排。就工作的性質來說,他實際上是《自由談》的執行編輯。後來胡山源離開了《申報》,施若霖卻留了下來,當《申報‧春秋》的編輯。施若霖在編務以外,還經常要寫些稿件,曾在胡山源的《紅茶》上寫過連載的長篇小說《突圍》;他因患過嚴重肺病,卧床讀醫書,研究古代醫者,寫了本《李時珍的故事》(上海人民,一九五六)和《中國古代的醫學家》(上海科技衛生,一九五八);也曾在周楞枷主持的出版社出過一本《中國語文漫話》(上海新人出版社,一九五四),建國後在虹口的繼光中學任教師。

一九四O年代,施若霖用筆名施方穆編了一套十冊的《八十家佳作集》,分別是巴金的《將軍》、沈起予的《難民船》、張天翼的《新生》、夏衍的《包身工》、丁玲的《團聚》、碧野的《滹沱河夜戰》、蕭紅的《牛車上》、郭沫若的《楚霸王自殺》、姚雪垠的《差半車麥稭》和楊朔的《火併》。這十冊書均為三十二開本,每本約一百頁,全套書凡一一四O頁,共收八十家一百篇短篇小說(內含小量「報告文學」)。這套書是一九四五年十一月出的,出版者是不具地址的新流書店,發行所是上海四馬路的啟明書局。每本書前均有施若霖用原名寫的〈八十家佳作集序〉,講述編輯這套選集的依據。書後有一段推介的短語,是從這篇序言中撮寫出來的,頗有意思,錄如下:

近幾年的中國社會,正是激急地變動着。作為記錄這偉大的過程的,自有「歷史」來擔當任務。然而橫剖面的更清晰而凸出的一切的現象:大眾的動態,特殊階層的特性,奴隸的呼號和吶喊,這些要給誰來保留呢?無疑地是文藝。

中國文藝作家們,已開始擔負起他們底偉大任務來了。過去八年中,在勝利的前階段,是一個怎樣的黑暗世界,目今黑暗已成過去,勝利已經到來,可是他們記錄了千萬戰士為創造民族解放的事蹟是值得保留的。

《八十家佳作集》,就是記念這抗戰時代片斷的記錄。

《八十家佳作集》出版於一九四五年末,正好作為抗戰小說的總結。翻開看看,雖然它重複了不少《二十人所選短篇佳作集》所選的作品,如夏衍的〈包身工〉、羅烽的〈第七個坑〉、宋之的的〈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〉、羅淑的〈生人妻〉、端木蕻良的〈鶿鷺湖的憂鬱〉……等名篇均見入選,但由於它的內容不像《二十人所選短篇佳作集》的限於一年內,由一九三五至一九四四的空間大得多,而且不理作家的名氣,即使無名人士的作品,只要寫得好,也能入選。故此,所選的創作,無論在質和量方面,都精采得多。

尤其肯容納新人這點我特別欣賞,名家的作品,自有別人去選,或者以後在名家的個人選集或全集內自能讀到;但一些如流星閃過的新人,或因早逝,或因後來放棄寫作,他們偶有的佳作,往往最容易為史家所忽略而湮沒無聞。施若霖能摒去成見,不理派別,不戴有色眼鏡,只問水準而評選的觀點,是值得推許的。而他此舉也為那群閃逝的流星留下了淡淡的光芒,為文學史家補了漏。因此,在《八十家佳作集》中,你會看到像辛爾的〈鹽〉、胡載球的〈光榮的戰死〉、因倪的〈團聚〉、周黎的〈長壽〉、維特的〈妻的新生活〉、陳琳的〈奔〉、戴辛萬的〈滿州瑣記〉、秀子的〈最後的管束〉、陳荻的〈傳令嘉獎〉、李欣的〈鄉居雜記〉、次霄的〈我怎樣轟炸出雲艦〉、陳駿的〈小寃家〉、淨泉的〈稻場上〉、米田的〈苟同志〉和沈劍文的〈我就在這天成了殘廢〉等陌生的作者和創作,而這些作品你很可能難以在其他選集中看到,此正是《八十家佳作集》最出色的特點!

個人的能力有限,間中也會出錯的,如集中選了三郎的〈櫻花〉,後來又選了蕭軍的〈江上〉,三郎是蕭軍的另一個筆名,「八十家」其實只是「七十九家」,這是小小的紕漏,你若細心鑽研,很可能在我上面列出的陌生作者中,有可能是某些名家的化名也說不定,在戰火紛飛的烽火歲月裏,作家們因種種原因化名多多,是無可奈何,一點也不稀奇的,誰敢說全都知道!

後來《八十家佳作集》還出了個精裝本,即本文首李輝英引文中提到的那部,硬紙皮精裝本兩巨冊,用的是原來的紙型,內容跟編者與《八十家佳作集》完全一樣,書名則改了《抗戰前後》,在版權頁內還附上副題《八十家佳作集》。其實施若霖在〈八十家佳作集序〉中,已數次稱此書為《抗戰前後八十家佳作集》,兩次出版硬將書名一拆為二,可能出自出版者的意思,絕非編者的原意!

《抗戰前後》署名仍是施方穆,書前有篇署名「編者」的序(為甚麼不用施若霖了?)是新寫的,不是《八十家佳作集》原來的那篇。內容雖然大同小異,但兩年後執筆再寫,明顯地更深入了。短短的兩頁,即將中國新文學發展的輪廓勾畫出來,先是對封建思想的鬥爭,對軍閥、帝國主義及侵略者的鬥爭,由浪漫主義到寫實主義,逐漸走到更刻實的道路──「一切浮華漂亮的裝飾品都拋棄了,留下的祇是一個滿臉生之皺痕而仍不失其堅實的面貌。」

編者對本書內的作品有這樣的看法:

抗戰前後的作品,祇有抗戰前後這個時代才能產生。同時這樣的時代,也需要這樣的作品來記錄。抗戰前後的作品有一個最大的特色,它為人民大眾而寫,它屬於人民大眾,它具有中國人民大眾的品性。沒有浪漫,沒有拘謹,祇有刻實和一種野火燒不盡,春風吹又生的永恆的熱情。抗戰前後有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,而且為血與汗與淚所滲透。記錄這些故事的作者,有些便是故事裏面的人物,至少他們都跳着同樣的脈搏,為同樣的熱情燃燒着。他們毫不誇張,他們甚至非常殘酷地記錄了這些故事。因為這是一個殘酷的戰爭。沒有殘酷我們斷乎不能將這個長期的艱苦的戰爭支持下來。(見序頁二)

《抗戰前後》是抗戰文學的里程碑,是我國人民抗日的血淚史!

最後要談談的是本書的版權頁和《八十家佳作集》稍有不同之處,是在出版者的新流書店下加上「香港德輔道」字樣。一九四O年代香港的德輔道有無「新流書店」?存疑待考,但我發現一九四O年代上海出的書中,有時因各種原因,常需假借別處出版以逃避審查,最為人所知的,是上海孤島時期誼社編的抗戰專集《第一年》和《第二年》,為了逃避敵人的廹害,就掛上「香港美商未名書店」的招牌,其實也是在上海本地出版發行的。香港是英國殖民地,借來一用,最方便不過了!

──寫於二OO六年八月,紀念抗戰勝利六十一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