書鄉夢影之二十一

《中篇創作新集》



一九三六年,趙家璧得張天翼的協助,編了一套十冊的《中篇創作新集》。張天翼從「左聯」中,選了十位初露頭角的新進,寫了十本從未發表的中篇,故稱為「新集」。這套書是四十二開本的袋裝書,約一七O頁,由「良友」的汪漢雯設計,叢書式劃一封面,只中間的動物圖案、書名和底色轉變,小巧精緻。

這套叢書初版只印二千冊,但由於「八‧一三」戰亂,良友的貨倉被焚,剩下的書不多,它們是:蔣牧良的《旱》、奚如的《懺悔》、白塵的《泥腿子》、歐陽山的《鬼巢》、舒群的《老兵》、艾蕪的《春天》、周文的《在白森鎮》、羅烽的《歸來》、葛琴的《窰場》和草明的《絕地》,如今都十分罕見!

舒群(1913~1989)是哈爾濱人,和羅烽及「兩蕭」同是「九一八」後崛起的東北作家。由於他長時期為隨軍記者,對軍中生活有深入的認識,《老兵》(上海良友,1936) 寫的就是他最熟悉的故事,透過老兵張海受人欺侮,及其妹被團長強暴的事實,揭示了軍中的黑暗,指出低下層的人們,即使要長期逃亡,也要挺身而出,不能向惡勢力低頭。

舒群的成名作是短篇《沒有祖國的孩子》,是一九三O年代很著名的抗戰小說。

《現代創作叢刊》






一九三二年五月,由上海現代書局出版,施蟄存及杜衡主編的巨型文學雜誌《現代》創刊,由於作品水平甚高,很受歡迎。後來施蟄存還利用刊於《現代》上的稿件,聯絡了他們的作者,出版過全套十七種的《現代創作叢刊》。這套叢刊出版於一九三三至三四年間,以小說為主,詩集只有戴望舒的《望舒草》,散文只有郁達夫的《屐痕處處》,劇本只有洪深的《五奎橋》。

這套叢刊為編號出版,但編號不見於封面和版權頁,只列於扉頁內。第一種是張天翼的短篇小說集《蜜蜂》(上海現代書局,1933),收〈路〉、〈宿命論與算命論〉、〈最後列車〉、〈夢〉、〈仇恨〉、〈和尚大隊長〉和〈蜜蜂〉七個短篇。

《蜜蜂》的書後有《現代創作叢刊》目錄,羅列了「十八」項,後四種未出的是:魯彥的《屋頂下》、何家槐的《雨天》、穆木天的《流亡者之歌》和葉靈鳳的《紫丁香》。後來《屋頂下》出了,《雨天》改為郁達夫的《屐痕處處》,最後一本是穆時英的《白金的女體塑像》;穆木天的《流亡者之歌》,一九三七年改到樂華圖書公司出版,《雨天》和《紫丁香》始終未見。

《現代創作叢刊》不算太難找,但索價也不低,像初版本的《望舒草》,最近就拍過人民幣二三O五元。這套書我未見過的是魏金枝的《白旗手》和黎錦明的《失去的風情》。

《創作新刊》




趙景深一九三O年入北新書局編輯部,編了一套《創作新刊》,有洪為法的《為法小品集》、廬隱的《火焰》、陳友琴的《萍踪偶記》、彭成慧的《懷舊集》、吳秋山的《茶墅小品》、何家槐的《稻粱集》……等多種,多是散文小品。他自己也出過《瑣憶集》、《文人剪影》和《文人印象》。我見過的幾冊,全以這幅皓月配野草圖作底畫,都是四十開(10.5x17cm)的小冊子。

《文人剪影》和《文人印象》以趙景深當時文壇上的諸友作素描對象,收文近八十篇,每篇都是短短的,不過千字,可作文人小傳看,此兩書早已絕版,難得一見。如今還可讀到的是此兩書的合編本趙景深《我的文壇》(上海古籍出版社,1999)。

《瑣憶集》(上海北新書局,1936)是本小品,收〈破馬車〉、〈江灣夜行〉、〈西溪〉、〈談食品〉、〈先父的周年忌〉、〈新年的片斷〉、〈我的寫作生活〉、〈蘇錫三日遊〉、〈我要做一個勤懇的園丁〉、〈讀書隨感〉……等二十二篇,僅四萬多字,此中有童年瑣憶、遊記、生活小品、讀書札記,文人交往紀實等,尤其〈記廬隱和李唯建〉、〈盧前齋偷書記〉兩篇,更是難得的文壇軼事,是趙景深早年少見的散文集。書前還有兩頁四幅印得非常清晰〈杭州留影〉的插圖,以當年的印刷水平來說,是效果非常好的了。

《文學小叢刊》



巴金主持的文化生活出版社,是一九三O、四O年代非常重要的出版社,除了全套一百六十冊的《文學叢刊》,他們還出過《現代長篇小說叢刊》、《烽火小叢書》、《烽火文叢》、《文季叢書》、《吶喊小叢書》……等多種叢刊。每種叢刊都有其獨特的封面設計,只是這些叢刊的書種大多只有一二十種,數量遠遠不如《文學叢刊》,而且大多出在烽火歲月裏,印量少,流失量大,也就較少人提到。

其中有一種《文學小叢刊》,出版於一九三九至四八年間,三集共出十七種,有艾青的《大堰河》、羅淑的《地上的一角》、沈從文的《昆明冬景》、楊剛的《我站在地球中央》、李健吾的《希伯先生》……,此中有許幸之的小說、散文集《歸來》(上海文化生活,1940),是三十六開本,僅五十三頁,收〈鹿的父親〉、〈奈良之夜〉、〈漁村〉、〈歸來〉和〈聖誕樹下〉五個短篇,才二萬字,是名副其實的「小書」。

許幸之(1904~1991)是現代著名的詩人、劇作家,小說只有《歸來》和《海涯》(上海樂群書店,1928)兩種。賈植芳的《中國現代文學總書目》是以上海圖書館藏書作藍本的最佳工具書,許幸之的欄下居然不見《歸來》,可見此書罕見!

《文季叢書》



《文季叢書》的出版年代與《文學小叢刊》相同,也是出版於烽火歲月裏,他們之間最大的分別:《文季叢書》是三十二開本,不一定是小書,厚薄參差,如蘇金傘的詩集《窗外》只有八十九頁,但王統照的短篇小說《銀龍集》卻厚達二七七頁。對文化生活出版物有深入研究的孫晶說:

《文季叢書》與《文學小叢刊》……盡現抗戰風雲變幻,力展抗戰激情熱忱……,又更多保留了《文學叢刊》的一貫風格,如尊崇藝術性,側重對非小說體裁的介紹,關注評論文學的發表等。(見《文化生活出版社與現代文學》,廣西教育出版社,1999)

《文季叢書》的內容有詩、散文、小說、劇本、評論等各種類型作品,共出三十一種,有田一文的《懷土集》、畢奐午的《雨タ》、孫毓棠的《寶馬》、靳以的《眾神》、李健吾的《心病》……,此中有流金的散文《一年集》(上海文化生活,1949) ,此書收戰時所寫的散文十三篇,最初曾編入《烽火文叢》,一九四二年在重慶出過一版土紙本。

流金即是歷史學家程應鏐(1915~1994),曾就讀於西南聯大,受業於聞一多、吳晗,史學家而寫得一手流暢、感人,而又抒情味濃郁的好散文,難得!

青年文藝集《掙扎》

《中學生》雜誌是歷史悠久的青少年名牌刊物,由一九三O年創刊,一直出到建國後,和《開明少年》一樣,都是開明書店最成功的期刊,早年由夏丏尊和葉聖陶主編,同樣愛辦徵文,出過一本青年文藝集《掙扎》(上海開明書店,1948)。

葉聖陶在序中說:《中學生》一向鼓吹文藝,希望青少年們多投稿。為了增加刊出的機會,在刊物上發排以外,特意出版這本徵文選集。還說明刊物雖名為《中學生》,但他們的讀者、投稿者的範圍甚廣:

……不盡是在校的中學生,也有大學生,公務員,各業的職員,以及體力勞動的工人與農人。……年齡大約在十五六歲到二十幾歲那個階段裏……

因此,這本《掙扎》決非少年讀物,而是名副其實的「青年文藝集」。《掙扎》有一O六頁,收小說五篇,詩歌五首和散文六篇。除了詩歌仍是極普通的自由體,水平稍遜以外,小說和散文不過不失,正符合葉聖陶所說的作者水平。

書名《掙扎》,除了因書內有此一篇外,因大部分作品均寫人民掙扎於水深火熱中的苦況。此中唐德森的〈賣青山的故事〉,寫貧農忍痛出售未成熟的蔗田,後被鄉長强搶所得,更送去當壯丁從軍的故事最為出色,是本書的代表作。

《開明少年》徵文集

《開明少年》一九四五年創刊於上海,是一份很受歡迎的月刊,曾先後由葉聖陶、葉至善父子主編。這份刋物創刊的目的是要為少年人提供課外讀物,闢學生園地讓學生練習寫作,它的性質大至和《中學生》近似,只是內容較淺,以初中學生為對象。

《開明少年》的特色是經常舉辦徵文,他們先定下一個題目,讓少年人在指定的範圍內寫作,最後由編輯部從眾多來稿中選出數十篇,以所定的命題出版一冊單行本。這樣的選集不知出過多少本,我見過的就有:《少年們的一天》(1947)、《忘不了的事》(1948)、《我》(1948)和《熟悉的人》(1949)。這些徵文選集內容廣泛,水平高以外,書前還有葉聖陶寫的序,是少年人課外的優良讀物,多能一版再版。

如今大家見到的這本《開明少年》三週年紀念徵文選集《我》,就是一九四九年的第三版。葉聖陶說是從六百四十四篇來稿中選出來的三十篇,來稿者有「工人、苦力、店員、學徒、做莊稼的,當兵的,國民學校的教師……」,一九四O年代的「少年」,居然有這樣的特殊身份,實在是我們想像不到的!

封面是豐子愷的插畫〈來的是我〉,來人為甚麼要蒙着眼?是不忍看他們的苦難,還是鼓勵他們無視苦困,勇往直前創出一條新路?

《萬葉文藝新輯》



浙江桐鄉人錢君匋(1907~1998)是現代舉世知名的藝術大師,他的國畫、書法及篆刻尤為人稱道,我則特別欣賞他的圖書裝幀藝術。倪墨炎說他極具個人獨特風格,「構圖豐滿,文字粗壯,講究圖案的裝飾美,喜歡色彩對比強烈」(見《文人文事辨》頁169),為不少名家設計過漂亮的書衣。

錢君匋是個多才多藝的人,其實他年青時已喜歡文學創作,很早已出過詩集《水晶座》(1929)和詩、散文合集《素描》(1931),此所以他一九三八年回到上海辦萬葉書店時,便非常重視文學創作,編過《文藝新潮》月刊、《文藝新潮小叢書》、《第一年》、《第二年》、《萬葉文藝新輯》……。

由錢君匋及索非合編的《萬葉文藝新輯》,大約出版於一九四五至四七年間,沒有書目及編號,我見過的有:鳳子的《八年》、羅洪的《活路》、索非的《龍套集》、林珏的《鞭笞下》、田濤的《希望》、蹇先艾的《古城兒女》、豐子愷的《率真集》、孫陵的《大風雪》、梅林的《敬老會》、王西彥的《鄉下朋友》等,封面由錢君匋親自裝幀,起先我以為都是用那個:有三個婦女及小孩,具文藝復興時期插畫特式的圖案,卻原來不完全是,還有如今大家見到的《八年》款式,一套叢書用兩種不同的封面設計,少見!

商務版《大時代文藝叢書》

在中國現代文學的叢書中,稱為《大時代文藝叢書》的有兩種,出版鳳子《廢墟上的花朵》的那套,是由商務印書館一九四O至四五年,在重慶及香港兩地出版的。封面劃一用紅黑雙色印製,約有十來種,這套書有個奇怪的現象:版權頁內未說明究竟是香港版還是重慶版的。我有一個不知是否可行的鑑別法,因當時重慶的出版條件比香港差,像我以前介紹過羅烽的《橫渡》,封面用灰藍色粗紙,內文用劣質土紙的,應該是重慶印的,其餘用白報紙印的,相信是香港所出的了!

商務印書館的《大時代文藝叢書》,重慶版紙質差,不易保存;香港版適逢日軍攻港陷火海,所餘亦無幾,不常見,即使專業的工具書,如上海圖書館的《中國近代現代叢書目錄》及徐瑞岳‧徐榮街的《中國現代文學辭典》均記錄不全,鳳子的《廢墟上的花朵》及周文的《救亡者》均不見有!

這套《大時代文藝叢書》,我見過的還有:田濤的《大別山荒僻的一角》、老舍的《殘霧》、李輝英的《火花》、李長之的《苦霧集》和王亞平的《紅薔薇》;據說還有後來成名於台灣,寫過幾十本書的名作家尹雪曼(1918~)的散文小說集《戰爭與春天》(重慶商務,1943),這是他的處女集呢!

世界版《大時代文藝叢書》



另一種《大時代文藝叢書》,是鄭振鐸、王任叔及孔另境主編,由世界書局於一九三九年所出版的,全套共十一種,除去翻譯作品和理論,有:容廬的《繁辭集》、孔另境‧王任叔等的《橫眉集》、巴人的《捫蝨談》、白曙‧石靈等的《松濤集》、郭源新(鄭振鐸)‧韋佩(王統照)等的《十人集》、柯靈的《掠影集》、王行巖的《突圍》和石靈的《當他們夢醒的時候》。

在眾多的名家中,你會發現名不見經傳的「王行巖」,其實此人也非無名之輩,只是當時尚未成名而已!王行巖本名王林度,即是後來的台灣名作家姜貴(1908~1980),他是山東諸城人,一九四八年赴台以前,除了《突圍》,已出過長篇小說《迷惘》(上海現代書局,1929),一九五二年完成長篇小說《旋風》,奪一九五五年台灣中華文藝獎,並於一九六O年完成姊妹篇《重陽》,聲譽更隆!

巴人在《突圍》的後記中說:

此篇所處理者,為一二八淞滬戰爭中某鐵路局小公務員的逃難生活。無英勇的場面,但有哭笑不得的灰色現實。大時代中的小人物面目,刻劃得非常分明。官僚們的醜惡積習,素描得極其清楚。文筆經鬆而幽默……天下好書,貴在能一口氣讀完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