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君默兩題

張柳涯即張君默

在最近一次新亞舊書拍賣會上有一項拍品:何行的《無軌花車》加張柳涯的《尋你到天涯》,兩本書合起來的起拍價才一百元。大家都知道何行是一九六O至七O年代香港的流行小說名家,擅寫奇情社會小說,但,張柳涯是誰?拍賣會上即時已有人提出這問題,但無人作答。這項拍品最終叫人以二百五十元拍得,拍者是為了何行的書,還是他早已知道張柳涯即張君默?

張君默是在《粗咖啡》(香港明窗出版社,一九七九)面世後才廣為人知的,一般「張君默作品書目」均以他的小說集《芳華》(香港春風出版社,一九六七)作為他第一部作品,事實上他一九五O年代十多歲時已涉足文壇,而且出過多本書。像署名張柳涯的,除了上面提到的《尋你到天涯》(香港春風出版社,一九六七),還有同期的《無望之戀曲》和大家見到的署名甘莎的《青春的插曲》(香港春風出版社,一九六五再版),及一九六O年代的「四毫子小說」:《傷心淚》、《悲劇型的女人》、《溫馨如昨》、《蛇蝎之戀》、《來吧,愛人》……等多種,只是一般作家在成名後,多隱瞞少作,尤其是「三毫子」、「四毫子」小說,他們只視為「搵食」貨色,不存、不提、不認。而事實上,這些小說中不乏精品,可惜大家以「即棄」商品視之,此所以連藏書家手中,這種流行小說也甚少,增加研究的難度。

(大公報二O一一年三月三日)

張君默與《知識》

劉以鬯《香港文學作家傳略》中,張君默(1939~)的條目非常詳細,很可能是他的自傳,說他初中時染上肺結核,被迫停學,十五歲投身社會,做過小工,經過商,主要的經歷都在報館、出版社及寫作中,是半個職業作家。十多歲開始創作,二十歲時已出版長篇小說《江湖客》和《青春的插曲》。我對文中「踏出校門後,當過《智(知)識》半月刊編輯」這句很有興趣,《知識》半月刊是本十六開、四十頁的中學生課餘讀物,一九五六年初創刊,我手上最後的一期,是一九六二年八月的第一四七期,不知出至何時停刊。《知識》出版時間甚長,據知女作家孟君也擔任過此刊的編輯,不知張君默任編輯的是哪個時段?(銘按:據說當年是孟君主編,張君默執行編輯。仍待確定)

很多人研究文學會忽略像《知識》、《青年文友》、《學生時代》、《南燕》這類綜合性的學生刊物,以為與學術無關;需知這些刊物的編者本身多是文人,缺稿時常會邀友好「捱義氣」,從海外報刊轉載高水平的作品,或親自操刀,胡亂改個筆名填空,研究者切勿錯過。我在《知識》一九五八年十月十五日的第五十九期上,發現了來自新嘉坡,署名葛里哥的二千多字短篇〈父與子〉,寫父子兩代同樣愛上年紀比自己大多歲的女人,引起兩代間的矛盾……,非常精彩!

「葛里哥」是誰?劉以鬯是也!

(大公報二O一一年三月四日)

臉書回應

Ldj Lin:今年三月在緬甸仰光舊書街買到幾本:

10472772_557424007694296_8288446189773193696_n

在〈張君默兩題〉中有 2 則留言

  1. 青年文友,

    Do you know old copies are kept in Libraries?
    I am in Toronto ,Ontario, Canada

    The reason I ask is I have old copies of them and I don’t want to throw them out.

    • <青年文友>雖然文學成份不高,卻是本較少見的學生刊物,不知你手邊現存多少?是哪個年份的?

      這種水平不高的學生刊物雖然圖書館不收,但當垃圾丟掉也真可惜,我的看法是:找個文藝發燒友,送給他,該是個最好的做法。(即使拿去拍賣,因為是文藝,不值錢)

      你捨不得丟掉,應該有些美好的回憶,如果能配合其他人,寫下黃金歲月的片斷,也是件好事。

發表留言